随着物质条件的充裕,五花八门的精彩世界对还在高校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同时也成了商家紧盯不放的“美味蛋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校大学生至少为3000万以上,且每年有数百万的“新鲜血液”更迭。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超过8成有资金短缺情况,大量潜在用户让利益商家们为之兴奋,于是针对大学生丰富的消费能力而生的贷款平台(俗称“校园贷”)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很多校园网贷平台的审核几乎形同虚设。为吸引学生贷款,这些平台皆打着“一分钟申请,一天下款”这样的口号。而所谓的信息审核程序,都称只需学生填写身份证、学校、年级、学号以及父母双方的姓名,联系方式等等。乍一看,好像审核程序挺严格的,但实际操作过的人反映,即使填写别的同学的个人信息,只要确有其人,就不会被发现。
学校总结出了五条关于校园贷的危害:
1 “低利息”并不可信,实质为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2 越便捷越易变“劫”。
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身份证替别人办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3 一旦逾期,催款“全方位”。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4 易滋生借款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乱花钱的不良习惯,那么正常的生活费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 易诱发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在此,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家长及老师们:
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观念,同时提醒学生在网贷之前要对网贷做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利息收取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对不良网贷了解不多,很容易被不良网贷所吸引。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个人信息管理的观念,防止被人冒用后成为“被网贷”的牺牲品。
二、在大学开设法律课程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引导大学生良性消费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以及合法权益被侵害后如何保护,很有必要在大学开设实用法律课程并至少包括《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刑法》等方面的内容,既可防止侵犯别人的权益,同时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