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苏叶(委白叶)包我来成牛角状称角委,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棕”。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桑、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富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漫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图为 端午习俗